健康知识|体重不同,运动项目天差地别!有人暴瘦20斤,有人直接送进ICU
“肥胖不是福,而是健康的定时炸弹。” 国家卫健委发布实施 “体重管理年” 三年行动,正是对全民健康危机的强力回应。《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》披露残酷现实: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超50%,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%。从健康威胁看,肥胖人群患血脂异常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-5 倍,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也随体重攀升而显著增加。
这场由肥胖引发的健康危机,正让各年龄段人群直面威胁,一场守护健康的全民自卫战,已然箭在弦上,正迫切需要每个人加入反击战。
科学运动
选对强度不伤身
你是否想过:你经常运动的方式,真的适合自己吗?盲目跟风跑步、跳操,不仅可能因运动强度不匹配、方式不当,难以达到效果,还可能损伤身体。运动并不是 “一猛子扎进去”,科学选择才是关键。
若想挑选真正契合自身的运动项目,首要之举是明晰不同运动的强度级别。依据《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参考值》,运动强度以代谢当量(MET)作为区分标准。我们可结合自身基础代谢水平及日常活动中的能量消耗情况,精准判断出哪种运动强度最适配自己,从而开启科学有效的运动之旅 。

体重过大者若贸然选择高强度运动(如快速跑步),会增加关节负担,损伤膝盖,心肺功能不佳者突然尝试高强度活动,更可能引发健康风险,那么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呢?
根据自身情况
选择合适运动
在知道不同运动属于什么样的强度级别后,需参考自身的BMI和身体实际情况来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》及《ACSM 运动测试与处方指南》,体重管理需建立在精准评估基础上。BMI不仅是衡量肥胖程度的核心指标,更决定了运动方式的选择方向。以下为不同BMI人群的科学运动方案,供大家参考。
体重正常(18.5≤BMI<24.0)
可自由选择中等至高强度运动,如骑行、有氧健身操,建议每周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并配合2次抗阻(哑铃、弹力带)训练。
超重(24.0≤BMI<28.0)
优先选择低至中等强度运动,如慢速步行、游泳,重点改善胰岛素抵抗,降低心血管负担。建议每周进行150-2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可分次完成。
肥胖(BMI>28.0)
从静态行为过渡到低强度运动,如坐姿活动、缓慢散步等,适应后再进阶,避免运动损伤,建立运动习惯,为后续进阶奠定基础。建议从每天10-15分钟低强度运动开始,逐渐增加至30分钟,每周5天。
若已确诊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慢性病,运动时应更加注意身体情况,避免运动带来的身体不适。
运动前评估:慢性病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,完成心肺功能、血压/血糖稳定性等医学检查,避免晨起血压高峰时段(6:00-10:00)进行高强度运动。
运动强度控制:高血压患者,运动时心率不超过(170-年龄)×0.8,避免屏气动作。还有糖尿病患者,运动前后监测血糖,随身携带糖果,避免空腹运动。

运动后做好这三步
让你涨功不涨膘
运动,无疑是我们向着理想体魄与健康生活昂首迈进的激昂开篇,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坚持锻炼只是塑造理想体魄、收获健康的前奏曲,运动后续的收尾环节同样关键。若想真正运动出亮眼成果,让每一份付出都能转化为切实的改变,以下这三点运动后需注意的事项,也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。
1.科学拉伸不可少:运动后需进行10-15分钟拉伸,如腿部拉伸、肩颈舒展,缓解肌肉紧张,减少乳酸堆积,降低运动后肌肉酸痛与受伤风险。
2.饮食控制有讲究:避免立刻暴饮暴食,可在运动后30分钟补充蛋白质与适量碳水,恢复能量;同时控制热量摄入,避免运动消耗 “白费”。
3.休息恢复要重视:保证充足睡眠,让身体在休息中修复肌肉损伤、提升代谢。运动后过度熬夜,会抵消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。

运动有“包”袱?
健身更轻松
运动路上,怎能少了贴心搭档?MediLife随心装健身显眼「包」,正是运动爱好者的福音!




